刘铜明——根深叶茂 硕果累累 - 直播同步 - 华夏人物文化网
登录 注册

华夏人物文化网

搜索
华夏人物文化网 华夏人物文化网 直播同步

刘铜明——根深叶茂 硕果累累

2020-7-25 09:47 查看: 11139 原作者: 图: 刘铜明 文:奎先生来自: 华夏人物文化网


    刘铜明(1956~),山西省原平市人。现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太原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太原市三晋书画院副院长,太原市迎泽区文联原副主席,迎泽区美术家协会主席。省戏曲学校毕业。在太原市豫剧团搞舞美设计期间,先后设计19个剧目,其中豫剧《相府梦》,《太原奇案》两剧参加1986年,1987年山西省两会一节文艺调演,舞美设计获得很高评价。1988年调入南城区政协工作,1998年开始任太原市迎泽区文联副主席。由于工作突出2002年荣获太原市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主要获奖情况:油画《豆豆》入展1985年山西省首届油画展;油画《家乡风味》1989年参加第十一届山西省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油画《晨阳淡染并州城》入选1994年太原市举办的庆国庆45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油画《盼》、版画《梨树下》参加1992年由山西省文联,山西省教委,山西日报社,中国书画报社,人民摄影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文学艺术大赛",其中油画《盼》获二等奖,版画《梨树下》获”特等奖“,并在《山西省政协报》发表;版画《深涧清音》参加1994年第十二届山西省美术作品展览获三等奖;国画《孔祥熙旧居》入选1991年澳门举办的”当代中国书画家作品展”并被收藏;国画《双塔春色》参加2004年太原市建城2500周年书画展被收藏并辑入画册;国画《小山村》参加了2004年第十四届山西省美术作品展览;国画《雄鹰图》参加2005年‘’向新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被收藏并编辑入画册;2006年10月国画《太行秋韵》入选山西省第二届山水画作品展;国画《双塔春色》、《雄鹰图》参加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国年《红色中国》大型画册编辑活动‘’,被授予个人”终身成就奖“的荣誉称号,作品在复选阶段被评为”特别金奖“;2007年4月国画《太行人家》参加第十三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举办的”中日韩百位书画名家作品交流展“中荣获”最高荣誉奖“;2007年国画《双塔凌云》特邀参加山西省首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书画展并编入大型画册;2008年《太行秋韵》参加山西省文化厅举办的山西省杏花奖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2009年国画《太行之春》受省人大特邀参加了山西省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书画展、国画《太行深秋》、《山村》获得山西省山水画精品提名奖并编入画册;2009年国画《八泉峡》参加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两院院士书画邀请展暨国际书画名家作品友好交流展‘’荣获”绘画艺术奖“;国画《南沟坡》入展2011年山西省第三届山水画作品展;2007年11月15日太原日报刊登”闲话刘铜明”专访;8月29日《山西政协报》刊出”记太原市迎泽区文联副主席刘铜明执着与坚韧“专刊;2008年2月4日《山西日报》刊登”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刘铜明专访;2014年12月国画《晋祠》获全国第二届世界华侨华人美术书法展”优秀奖“。个人传记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2018年10月9日国画《北武当山雄姿》入选省人大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书画邀请展;10月15日国画《晋阳古城》入展太原市政协在太原美术馆举办的”携手新时代谱写新篇章书画艺术展。

名家评论选节:(根深叶茂 硕果累累  作者:太原市美协主席 裴文奎先生)

    去年春天,雅兴所至,三五友人,同赴原平同川写生。同行者之一刘铜明,太原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迎泽区文联副主席,而且老家就在原平同川,所以兼作我们的导游和翻译,几天的近距离接触,对他的人和画有了初步的了解。

    原平同川因盛产黄梨而著称,百年的老梨树,最粗处二人合抱,老树新花,虬劲烂漫,令人时时有挥豪的冲动。这里的乡亲们很友善,也很淳朴,一派古风,再加上千树万树的梨花,真有一种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铜明是村里的“名人”,用老乡的话说,是读了书出去做官的人,但丝毫没有衣锦还乡的架式和派头,和他的乡亲们一样谦和仁义。

    看过铜明的一幅《太行秋韵》,构图很饱满,但布局和笔墨上处处有空灵的感觉,疏处走马、密不通风,有一种大气的感觉。从技术角度上看,单张作品可以见出作者对多门类的广泛涉猎,尤其是素描功力扎实。

    意境上走的虽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但时代的气息也很明显,没有无病呻吟的萧瑟,只把淳朴自然的意境展示给观者,朴素、厚实。

    关于艺术理论,铜明的许多见解今人深思。关于传统,他认为,传统是必须努力摆脱的东西,同时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的东西,想脱开而又无法脱开的过程,正是艺术灵感和艺术创作的发生过程,所以他认为,为了保证画面的视觉效果,对传统笔墨一定要灵活运用。

    不离不弃,同时也不拘泥不死守,关于形和意的关系,他认为中国画必须在有形的基础上追求神似,追求意境,形者神所依,没有形,神便无从谈起,形神不离、如影相随,才有可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水准。





















投票